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王兆明 陈 帅 周丽君 许林书
发布人:东北亚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8-20   浏览次数:53


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王兆明 陈 帅 周丽君 许林书

(银河贵宾厅网址大全  东北亚休闲经济研究中心)


序  言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休闲农业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新常态”之一,正在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它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通互动,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1. 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回顾

在吉林省委、省政府对休闲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下,在《吉林省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指导下,吉林省休闲农业作为一产和三产有机融合的产业发展手段,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十三五”期间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整体产业经济总量、产业规模、新型产品、投资规模、区域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1. 吉林省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特点

一、储量丰富,特色鲜明

吉林省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储量丰富,特色鲜明,从西北白城、松原的蒙古族为文化主线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到东北部以朝鲜族文化为主线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从北部依托城市打造的假日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到东南部依托山地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阔度之广、差异之大是吉林省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与此同时,吉林省内拥有的渤海文化、高句丽文化、扶余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也为吉林省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空间形成三大集聚区

1 吉林省西部农牧结合蒙古族风情休闲农业区

吉林省白城、松原地区农业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而独特,充满着自然与人文相交融的农业文明的精彩故事,是本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物质与文化基础。这里既有特有的区域自然资源,又有着农牧结合的农业资源,同时更显示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蒙古族民俗风情。

从自然资源及农业经营上看,吉林省白城、松原地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有典型的半湿润-半干旱温带季风气候特征。该区地处嫩江、第二松花江、洮儿河、霍林河等河流的冲积平原上,其阶地平原地势平坦,风成沙丘景观奇特;泛滥平原广阔无垠,其间湖泡星罗棋布,湿地广布。著名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向海湿地、莫莫格湿地以及查干湖等均分布于该区;该区是草甸草原的主要分布区,如今已成为农牧交错的半农半牧地区。

农业经营则水旱结合,空间布局规律明显。阶地平原玉米、大豆等旱作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广大,向日葵、蓖麻耐盐碱的经济作物、沙地绿豆杂粮及岗地花生种植规模可观。水田则主要分布在嫩江、第二松花江、洮儿河、霍林河泛滥平原上,经营集中,规模宏大,春夏秋三季均可显示出稻菽千重浪的景观美

草甸草原作为我省重要的牧业基地,目前仍有较大面积的草场发展牧业,留下历史上的游牧生活遗迹。

从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上看,西北部白城、松原地区邻近内蒙古东北部,保留着游牧民族鲜明的地域特色,目前已开发的的农家乐等多建成蒙古包形态,蒙古族饮食比比皆是,这一区域形成了西部蒙古族风情主题休闲农业聚合区。

这一地区在历史上也是辽金文化博弈最激烈的地方。重要的历史遗迹有辽军的军事重镇泰州(城四家子古城),长春州(塔虎城),宁江州(伯都古城)及辽君主“吃头鱼宴”、“头鹅宴”的“春奈钵”地;这里也是女真族“誓师反辽”和获得“宁江州大捷”的地方。因此白城、松原地区历史文化深厚,辽金文化遗存丰富。但目前“辽金文化”的旅游开发仅处初期阶段。


2 吉林省中部城市依托型满族特色假日休闲农业聚合区

该区地处吉林省东部山区与西部平原的过渡地带,为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貌形态以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为主,其间盆谷地及河谷平原面积广阔,地貌形态多样性,其间不乏水库湖泊,为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该区有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构成吉林中部城市群,是吉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历史上曾有发达的夫余农耕文化,女真文化和满族文化。其中夫余文化应该是东北最早开发黑土地的农耕文化。该区的夫余文化和满族文化是吉林省历史最久,最具特点的历史文化。该地区已经初步形成鲜明的城市依托型假日休闲农业聚合区。

因此水旱农耕、山林草地、垂钓采摘,登山玩水,森林氧吧、民俗文化、历史遗迹、民间故事等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

因山地平原地貌差异,农业资源的差异性,耕作方向种植结构的不同,休闲农业业态多样。据此,本区分为北南两个部分:北部城市依托型假日休闲农业聚合区;南部满族特色休闲农业聚合区。

1)该区北部长春市、吉林市是吉林省最大的两座地级以上城市,1954年吉林省首都从吉林省迁址到长春市,这就说明这两座城市是吉林省的中心城市群。不论在地域面积、经济发达程度、交通通达性还是人口数量上与吉林省其他的地级市相比都占据绝对优势,这也就早就了该区域与生俱来的独特气质,因此这一区域形成了北部城市依托性假日休闲农业聚合区。

该区地貌形态自大黑山以西为波状起伏的高平原,是长春市的主要辖区。其农业经营以粮食种植为主,粮食品种多玉米,可形成广阔的玉米农田景观,体现玉米带的经营特色;此外大豆,高粱种植面积也很大。

低山丘陵为主的大黑山,起伏和缓,山林覆盖度大,著名的净月潭作为城市的氧吧位于长春市区东部。流经本区的第二松花江及其众多支流,切过大黑山和高平原,创造了本区广阔的河谷平原,是面积可观水稻种植区,并且湖泡湿地较多,如饮马河谷地,伊通河谷地,以及拉林河谷地等,是本区主要的水稻产区,也具有发展垂钓、湿地旅游的条件。

长春市还有农安古城,农安古城是夫余后期的王城(公元346-494),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乡村游的重要文化资源。

大黑山以东,与吉林哈达岭之间则是著名的伊舒地堑,开阔而平坦,大面积的水田蔚为壮观;

吉林市区位于第二松花江畔的盆地之中,周边为中山和低山。本区山势嵯峨,山间多盆谷地,地貌类型复杂,有“远迎长白,近绕松花”之势。松花湖及其沿岸,是休闲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

中山山区,位于吉林地区中、东部和东南部,是全市主要林区和特产区域。松花湖东有老爷岭,湖西有摩天岭等中山山群。低山丘陵区,海拔躲在300-500米,分布在蛟河、桦甸和舒兰市、永吉县的中部,农业开发较早,粮食种植水旱结合。峡谷湖泊区,丰满、红石、白山三大梯级电站分布于第二松花江上,地貌复杂,环境幽美,具有农、林、渔业、特产综合性经济开发的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大有前途的休闲农业开发区。 河谷平原区,分布在松花江中游、永吉县北部、舒兰市中部及松花江支流的局部地段。一般海拔170-220米,耕地集中,土壤肥沃,适宜农事耕作,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区。

吉林市有着悠久的古夫余文化、女真文化和清文化;位于舒兰县的完颜希尹家族墓地及乌拉古城是女真文化的遗存。位于吉林市的小白山---“望祭山”,是清帝遥拜长白山祭祖之地。这些古迹可称为乡村旅游的历史文化故事,也是休闲农业开发的文化内核。

2)该区南部四平、辽源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满族文化在此生根发芽,目前当地许多的农耕文化、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还依稀保存了当年满族兴盛时期的影子,因此这一区域形成了中南部满族特色休闲农业聚合区。

四平市是吉林省第三大城市。地处吉东低山丘陵与辽河平原过渡地带,东依大黑山,属丘陵地区,生长着茂密的天然林;西接辽河平原,地势稍有起伏。境内主要河流为东辽河及其支流。二龙山水库为大型水库,二龙湖风景区碧水蓝天,天上人间的形象令人难忘。粮食生产是四平市的传统优势产业,玉米、水稻、大豆种植面积最大,是农田景观的主体。

四平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夫余、高句丽、契丹、女真、蒙古、满族、朝鲜族都在这里生活过,留下了许多文化古迹,诸多生动感人的民间传说,距市区30公里的三代皇后的故乡--叶赫镇,是清代孝慈高皇后的出生地,慈禧、隆裕两皇后的祖籍地。

辽源市地处长白山余脉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带,吉林哈达岭低山丘陵区内,东多低山,西多丘陵,五山一水四分田。辽源市人工养鹿着悠久的历史,东丰县是中国的梅花鹿之乡,梅花鹿全身是宝。鹿产品有十几种。

辽源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青铜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满族重要发祥地之一,清代被辟为皇家"盛京围场"。清朝以前,生活在辽源市境内的民族主要是满族。东部属于海西女真哈达部,西部是叶赫部。近期辽源市龙首山作为扶余国后期王城的发现,使辽源建城历史前推了1600余年。


3、东部山地林果朝鲜族时尚休闲农业聚合区

包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通化市、白山市所辖的广大的长白山脉地区。可分为北、南两部分:

(1) 东北部山地林果朝鲜族时尚农林区东北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东临日本海,西部、北部又有高山作天然屏障,具有冬暖夏凉的气候特点。气温东部高于西部,盆地高于山地。以龙井盆地气温为最高区,以安图及长白山天池一带为最低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使延边的龙井、和龙等盆地成为驰名中外的苹果梨的产区。

延边地处长白山区,山地占延边总面积的54.8%,基本上是“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整体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南、西北、东北三面向东南倾斜,以珲春一带为最低。

延边森林覆盖率约79.6%,林特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境内盛产的人参、鹿茸、貂皮被誉为“东北三宝”,延边的大米、烟叶、苹果梨、黄牛等驰名中外。

延边地处吉林省东部,中、俄、朝三国交界面临日本海,东与俄罗斯滨海区接壤,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形成了珲春防川一眼望三国的特殊地理条件。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吉林省朝鲜族主要集聚区,虽然汉族的比例不断增加,但是依托保留了浓郁的朝鲜族民俗, 20159月开通的长珲高铁也必将给这一区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这一区域形成了东北部朝鲜族时尚休闲农业聚合区。

2)东南部山地农事休闲聚合区东南部的白山市、通化市地处长白山余脉,山地、森林、水体资源极其丰富,各种林下生物,如林下参、林下鸡、林下蛙等数不胜数,同时依托长白山每年带来的大量的客流,该区域可以作为重要的旅游节点打造,体验山地农事活动,该区域已经形成了东南部山地农事休闲聚合区。

东南部包括通化市与白山市所辖区。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境内中高山景象错愕,山河相间。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鸭绿江相望,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

通化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素有“绿色立体宝库”之称。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62.3%。药物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国“五大药库”之一。著名的“关东三宝”就出产在这里。是中国著名的“人参之乡”。全市人参产量占全国的40%。人参产品有十几个系列和上百个品种,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葡萄酒之乡”。以长白山野生山葡萄为主要原料,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独特的传统工艺酿制而成的通化葡萄酒,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远销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世界葡萄酒中的一颗明珠”。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拥有世界最大的地下贮酒窖和法国引进的现代化生产线。

通化市是通往长白山天池的中转站,旅游业基础条件较好。境内有五女峰、白鸡腰子、三仙夹、罗通山、三角龙湾等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集安著名的“东方金字塔”古高勾丽历史文化遗址将军坟,洞沟古墓群有高句丽古墓1万多座,高句丽遗址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众多文化古迹带动周边农户在休闲农业的分开发中走在前列。

通化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该市红色旅游(景点)主要体现在数量多、分布广、品位高。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杨靖宇烈士陵园”、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玉皇山烈士陵园”、“辉南革命烈士陵园”、“梅河口烈士陵园”、“集安市烈士陵园”、“兴林镇白家堡子惨案遗址”、“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河里抗日根据地和河里会议遗址”等极具纪念意义的教育基地都在该市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开发。

白山市,地处长白山腹地,境内山峰林立,绵亘起伏,沟谷交错,河流纵横。长白山熔岩台地和靖宇熔岩台地覆盖境内大部分地区,龙岗山脉和老岭山脉斜贯全境。鸭绿江沿岸地形起伏,沟谷深切,地势险峻。

境内的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地区最高山系和欧亚大陆北半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1960年国家成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1980年被列为联合国生物保护圈。长白山主峰白云峰海拔2691米,为东北地区最高峰;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头道松花江二道松花江浑江等。

白山市有“立体资源宝库”、“长白林海”、“人参之乡”之美称。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3%以上,属四季分明的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是中国首家国家级全幅员森林旅游区,1997年被国家确定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由矿藏、森林、水利、牧业、旅游、经济动植物构成六大资源体系,是中国中草药三大生产基地之一,北药的集中产地。

由上述产业和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带动的人参种植园、葡萄园、中药材种植园、梅花鹿养殖场、水产养殖场等等成为通化、白山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

三、总体品质优良,但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缺乏文化的注入

吉林省在历史上不论是扶余文化、渤海文化、高句丽文化、围场文化还是农耕文化等都没有很好的注入到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而文化元素的缺失让游客对当地文化的体验不佳。在十三五期间,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要入住文化符号、文化元素,以文化为脉络,贯穿旅游体验过程中。


第二节  发展成绩

一、农业休闲经济持续增长

吉林省农业休闲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截止到20154月,长春市双阳区、吉林省的集安市、珲春市、临江市、敦化市、抚松县、吉林市丰满区都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吉林市神农庄园有限公司等12户企业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四平市霍家店村等6个村被农业部办公厅认定为全国最美休闲乡村。

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吉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期,已经发展成为有质量、有品位、有规模的朝阳产业。截至20153月底,吉林省休闲农业企业已达2988户,其中农家乐2500户,休闲农庄368户,农业观光采摘园285户,营业收入125.5亿元,直接安置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11.6万人次,年接待人次2950万人次。休闲农业正发展成为有质量、有品位、有规模的朝阳产业,成为吉林省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

三、产业地位不断提升

随着国家对三农重视,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的有机融合,让休闲与农业这一新型产业业态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国家和吉林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多部规划,鼓励和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

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在空中交通、水上交通和地面交通上快速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域的立体交通网络;主要休闲农业景区内给排水设施、供热、供电及通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具备提供餐饮、住宿、咨询、购物等休闲农业旅游服务。

五、多产融合初见成效

吉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数据显示,吉林省耕地面积总量为703万公顷,耕地数量相对较多,占土地总面积的30%以上,在全国排第9位;人均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但是传统的农业由于产业水平不高、产业附加值低,致使产业经济转化率偏低,而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让农业焕发生机,“农业+旅游”的全新发展模式给吉林省的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产融合初见成效。

第三节  基本经验

一、党政领导重视

为贯彻落实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着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2015年,农业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明确了发展休闲农业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通知》要求,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居民休闲消费的目标任务,坚持以农为本、促进增收,多方融合、相互促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原则,将休闲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到2020年,实现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接待人次和营业收入不断提升;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较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城乡居民提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通知》明确,要围绕优化布局,支持发展农(林、牧、渔)家乐、休闲农业聚集村、休闲农庄、休闲农园、美丽田园等,进一步丰富类型,促进融合集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围绕丰富内涵,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融合,加大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发掘,加强农村文化遗迹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乡村。围绕增收脱贫,发展一批特色旅游到村到户项目,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休闲农业发展,鼓励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等形式与企业进行合作,探索农民自组织、自激励、自就业的创业模式。围绕提档升级,加大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休闲农业设计水平,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传统民居保护修缮,鼓励发展特色民宿等。围绕有序发展,加大行业标准制定和宣贯力度,促进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围绕品牌培育,继续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创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全国休闲农业星级示范创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等品牌培育工程,提升产业影响力和知名度。《通知》提出,要明确用地政策,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鼓励利用村内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利用“四荒地”等发展休闲农业。加大财税支持,将中央有关乡村建设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集聚区倾斜,鼓励加大对休闲农业创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撬动社会资本,推动产业提档升级,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通过协调利用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等,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参与项目开发。探索以旅游资源、扶贫资金等入股方式,使贫困群众在项目发展中获得资产性收益。加大公共服务,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平台建设,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等公共服务平台,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全面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通知》强调,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化对发展休闲农业的认识,摆上重要位置,明确任务分工,开展典型示范,加强宣传推介,充分调动各方参与休闲农业发展的积极性,营造休闲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015年吉林省一号文件提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研究制定专项规划,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必然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对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吉林省农村各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已呈加快发展态势,已经“融合”出一些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其中表现最为抢眼的休闲农业,已经从自我发展的起步阶段跃升到稳步提升的阶段,但也存在不少发展的难题需破解。

二、多部门协调协作

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多部门的合作,从政府角度来看,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农业部门、旅游部门、文化部门、文保部门等多部门协同协作,单一的部门无法完成休闲农业的发展。从休闲旅游行业内部来看,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多部门的通力支持,才能给游客一个完美的旅游体验。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不论在政策上还是人力、智力、财力的支持上,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不断努力,积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让吉林省的休闲旅游业在最近五年快速发展。

三、发展意识不断加强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愈加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条例和政策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业的从业者也深刻的认识到这一问题,民间资本的大量注入,让休闲农业的发展愈加迅速。”十二五”期间,不论是农民、休闲农业企业还是政府的关注点都开始注意到了休闲农业这一新型的产业发展形式上,发展意识逐步增强。

第四节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一系列国家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十二五”期间在产品升级、产业转型、目的地构建及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一、产品特色开发不鲜明

吉林省休闲旅游产品虽然在大区域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如东北部的朝鲜族民俗和西北部的蒙古族民俗。但是在小空间尺度上,同质化严重,例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多处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提供的均为朝鲜族民俗旅游产品,产品之间差异不大。

二、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针对休闲农业景区(点)的投入不够,特别是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模式下,我国各种休闲农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性,因而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和兼容性差,缺乏系统功能。

三、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过去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更加强调工业和农业的产值,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不高,休闲农业管理人员水平有限,导致游客的整体感受不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吉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

四、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吉林省拥有较为丰富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但是宣传力度不足,目前吉林省对外宣传的旅游产品以长白山为核心,其知名度也是吉林省内其他旅游产品所不及的。除此之外,其他旅游产品不论在知名度还是游客熟知度上都不足,其宣传主要依赖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而新媒体的利用程度非常低,无法吸引大量游客的到访。

五、区域旅游合作尚待突破

长吉图区域合作虽然在某些领域已经出现了合作的行动,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在旅游合作方面,吉林省旅游学会和旅游局也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总的说来,还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在旅游产品打造上,缺少政府层面的旅游资源整合、多地合作的大型项目和主题突出的线路型产品较少。旅游管理合作机制上,政府合作没有出台实质性的政策和标准。在旅游信息共享上,欠缺统一的信息共享、数据统计、旅游咨询平台。在旅游市场促销上,还没有统一的旅游品牌形象,缺少创新的市场互推方式。从旅游通道建设上,区域交通格局日益通畅,但还没有形成旅游专用的通道系统。

总体来讲,吉林省的休闲农业的发展由于缺少整体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致使同一区域内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模式雷同,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专业人员缺乏则造成与休闲农业服务应达到的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管理比较粗放,服务水平较低,影响着吉林省休闲农业上档次上水平。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科普教育开发不够,停留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作物成熟期也过于集中,造成园区经营忙闲不均,一方面因品种少,出现受农业季节性瓶颈制约而使资源闲置;另一方面因档次低而造成吸引力、影响力不大,游客停留时间过短,消费减少,园区效益低下,使得经营难以为继。


  1. 吉林省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环境

  1. 发展机遇

一、世界与中国旅游休闲发展宏观环境与形势

(一)国家新战略——“一带一路”战略

吉林省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将吉林省确定为向北开放的窗口。“互联互通,旅游先通”,截至20156月末,吉林省全省共接待游客6886.20万人次,同比增长16.16%,高于全国预计增幅近7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1048.62亿元,同比增长25.38%,高于全国预计增幅14.58个百分点。东北亚游客已占全省入境市场的70%以上。

种种迹象表明,吉林省旅游以开放之姿,积极融入长吉图开发开放、“一带一路”战略,“润物细无声”般的增加与相邻国家的沟通。而在休闲农业产业不断优化的同时,古老而崭新的经济走廊上,吉林休闲农业“走出去”的脚步铿锵。

(二)中国旅游业进入新的转型升级关键期

一是发展方式转型,从“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市场调节”转变,加强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产业改革和发展,更加注重走内涵式、集约化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二是主体市场转变,应大众化旅游发展,以国内市场需求为重点,更加注重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三是产业要素要升级,更加注重科技和管理服务创新,更多地依靠知识、资本和现代技术推进旅游业发展。有序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引导旅游投资流向和企业经营模式转变。注重产业融合,提高经济效益。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和广度,注入科技文化元素,推进产品形态升级。四是管理体制转型,从政府管制主导向政府引导和监督服务的职能转化,提升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功能。

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后的重大战略,旅游引导的城镇是重要途径。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到二〇二〇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热门话题。

(三)20148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吉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2014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5部分2044项任务),要“树立科学旅游观”,“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深化旅游改革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成为改革发展的重点之一。明确提出7“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发挥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小镇,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加强规划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保持传统乡村风貌。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统筹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鼓励旅游专业毕业生、专业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考虑区位特征,发展森林旅游、海洋旅游,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进一步细化利用荒地、荒坡、荒滩、边远海岛和石漠化土地开发旅游项目支持措施,旅游与扶贫相结合——都与乡村旅游有关。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优化土地利用政策。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安排旅游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严格控制旅游设施建设占用耕地。改革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推动土地差别化管理与引导旅游供给结构调整相结合。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海洋功能区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范用海及海岸线占用。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业发展用地。进一步细化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边远海岛和石漠化土地开发旅游项目的支持措施。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修建旅游设施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四)20151号文件强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融合、创新、持续发展,乡村旅游进入融合升级阶段


《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

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今年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强调公共服务水平及文化建设,提出要创新乡贤文化,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至新的高度。由“物”到“人”,新农村建设迈向“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的新阶段,内涵更为丰富。

(五)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515”战略,为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指明方向

今后三年,我国旅游业发展要实施“515战略”,即紧紧围绕“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5大目标,推出旅游10大行动,开展52项举措,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旅游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

全力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旅游致富工作。要认真抓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实施,切实帮助做好乡村旅游规划指导、市场推广、人才培训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开展乡村旅游改厨、改厕和环境卫生整治。要认真落实旅游扶贫工作要求,与扶贫部门一道,每年共同完成1000个扶贫重点村、50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任务。重点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乡村发展特色旅游,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要干出样子、走出路子。高度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创造性,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切实保护好、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

二、吉林省的旅游业发展环境与形势

(一)《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意见》将助推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2014年,吉林省委省政府下发了《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旅游支柱产业的意见》。《意见》指出,未来一个时期,吉林省将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大力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到2017年,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个、示范村300个、示范户1000个,形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二)省农委提出吉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推进现代农业和小康社会建设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建设美丽乡村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以规范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动力。继续加强规划管理,强化公共服务,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内涵提升,努力推进吉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2、发展目标

全力实施“11551”工程,从2014年起,利用5年时间实现全省休闲旅游农业营业收入翻一番,打造10条具有北方特色休闲旅游农业路线;创建10个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建设50个吉林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发展100个三星级以上示范企业(园区),其中30%进入全国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行列。到2018年全省休闲旅游农业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00万人,年接待旅客达到2000万人次,使吉林省的休闲旅游农业步入科学、规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重点开发城市依托型、景区带动型、农业观光型、民俗特色型和农家体验型休闲旅游农业产品。

3、突破瓶颈

休闲产业发展的瓶颈,已引起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方法与对策。针对“缺管理,少人才”的问题,吉林省已经将休闲农业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工作计划,要加强休闲农业的农业师资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特别是对休闲农业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对于“缺科技,少规划”的问题,吉林省部分市县政府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已经将休闲农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农业发展、旅游业发展等总体规划,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在这方面,和龙市海兰江风情休闲农业项目和长白山雁鸣湖温泉度假村项目就做得很好。在打造吉林特色方面,今年吉林省要求各地在依法保护生态和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重视挖掘乡土特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对于休闲农业创意产品及休闲农业文化遗产挖掘等,将有专项资金重点扶持。

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要抓住主要矛盾,依托科技,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优势是当务之急。他介绍,吉林省已制定了休闲农业发展策略,一是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特色品牌;三是更新理念,规范管理,促进多元发展。十三五吉林省将围绕这三点积极科学制定规划,完善乡村规划,突出特色文化,配套旅游设施,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1. 困难挑战

一、同区域、同质化竞争较严重

吉林省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形成了西北部蒙古族风情主题休闲农业聚合区、西南部满族特色休闲农业聚合区、北部城市依托型假日休闲农业聚合区、东北部朝鲜族时尚休闲农业聚合区、东南部山地农事休闲聚合区等五大聚合区,然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同区域,同质化的情况,例如西北部蒙古族风情主题休闲农业聚合区内,大多数的休闲农业景点都是以蒙古族风情为主题,基本都是住蒙古包、吃烤全羊这样的产品构筑模式,产品差异性不显著。产品的同质性必然导致区域规模效应无法形成,发展相互制约,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开发与保护的双层关系

休闲农业的开发不同于其他产业的发展,需要依赖农村、农民、农业,很多地域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特色便在于极具原始风情的农耕文化,而市场化的开发、资本的介入、游客的涌入、文化的碰撞必然对传统的农耕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甚至让传统农耕文化消失殆尽。但是不开发,只保护又无法形成良好的旅游环境,包括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交通条件、旅游开发人才等都无法满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求。因此要求政府、休闲农业企业等在开发休闲农业的同时更多的关注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在开发与保护的双层关系下,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多产业之间的矛盾制约

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的农业或者旅游业,它是休闲业和农业的结合,也是旅游和农业的结合,更是多种产业相互融合的结果。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温饱问题的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产业结构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单一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产业接续能力不强,产业发展遭遇瓶颈,而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多种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成为了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但是由于政策支持力度、社会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制约,产业融合的发展并非畅通无阻,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摆在了休闲农业发展的道路前方。

四、品牌知名度不高,旅游核心吸引力不强

吉林省目前休闲农业的品牌产品打造力度不够,区域外知名度不高,因此短期内可以依托已经开发成熟、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的旅游产品,打造景区依托性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

根据百度指数,在20141-201510月期间的数据显示,长白山的关注度要远高于吉林省周边的千山和阿尔山,虽然近两年,阿尔山的社会关注度逐年增加,但长白山多年积累的良好口碑和人气,让长白山依然占据

20141-201510月,吉林省及周边地区特点景区关注度变化曲线

较大的市场关注度。因此,围绕长白山打造山地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可以作为吉林省发展休闲农业的切入点和发展抓手。

代表吉林旅游精神意象的老牌传统旅游产品长白山并没有受到周边省市景区点的遮蔽、冲击,但是老牌传统旅游产品吸引力和消费力与国内知名的景区相比起关注度正逐渐降等。这说明与全国知名景区相比,不论在客流量、旅游收入、宣传力度还是游客口碑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单纯依托景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产品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因而要结合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底蕴、人才配置、产业结构等,开发多种模式的休闲旅游产品,以面对日益激烈的休闲农业竞争压力。

20141-201510月,吉林省及其他著名山地关注度变化曲线


 “十三五”期间是吉林省建设“经济新常态、国有企业改革、三农问题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新吉林的关键期,是实现科学发展扩越发展的攻坚期,是加快休闲农业转型升级的黄金期;也是面临“四新”形势,亟需密切对接国家战略,站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放眼国际、国内大格局,谋划未来5年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事实举措,将“十三五”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1.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1. 指导思想

吉林省休闲农业,如何紧抓机遇,迎接挑战,利用十三五期间黄金五年,实现二次创业和跨越式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民众乡村休闲需求及促进农业改革、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兴旅富农”,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围绕整体休闲农业资源优势、强化国家战略支撑、依托经济转型后劲,加快发展、加快转变,坚持“三个结合”——结合“一带一路”,结合“生态经济”,结合“精准扶贫”;“五个重在”——重在创新、重在提升、重在持续、重在统筹、重在为民。

强化政府主导、深化要素融合、突出产业经济、推动做大做强,切实把休闲农业培育成为吉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模式。

 ——以建设休闲农业强区为目标

 ——以国内重要休闲农业目的地打造、形象品牌树立、休闲农业产品体系创新、休闲农业集聚区发展、休闲农业集散地建设、休闲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休闲农业产业项目开发为重点

 ——以龙头带动、项目支出、企业培育、市场运作、品牌引领、服务提升、文化导入为抓手

 ——以完善法规政策和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主体多元

吉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树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综合开发的理念。休闲农业的开发涉及到多个领域,多个开发主体,在开发过程中,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和引导,多元主体容易形成恶性竞争,而休闲农业的开发需要各个开发主体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因此吉林省的休闲农业开发应遵照政府主导,主体多元的基本原则。休闲农业的建设和运行除了提升硬件水平之外,必须加强规范化管理,通过政府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接待服务等多方面规范发展;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标准化星级服务提升休闲农业整体发展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调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形成休闲农业发展良好局面。

二、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首先要考虑因地制宜,不可脱离原始景观而打造“空中楼阁”。以突出自然生态,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载体,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结合旅游资源状况、交通和区位条件、客源市场情况和农耕文化特征等因素,因地制宜,明确全省休闲农业区域布局、发展重点、建设类型和规模等。吉林省的农业文化丰富多彩,从西南部的长白山地景观到西北部的湿地平原景观,发源于农业景观基础上的农耕文化在此生根发芽,因此吉林省休闲农业的打造要根植于土地、根植于当地文化、根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考虑到地块的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彰显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农业特色。

三、以农为本,多产融合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在吉林省的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农业产业转型过程中,休闲农业成为了一种被人们广泛认可发展方式。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按照统一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一、二、三产业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分类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各地有序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基于农业,以农为本,多个产业之间实现有效融合。休闲农业可以激活和整合相关产业,实现产业融合。休闲农业是以实现新型城镇化为主要目的,在发展模式上,采用农民入股等方式,实现产业融合,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区域经济水平。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农业自然资源、安全农产品、农业基础设施、产业基础以及农村历史风貌和民俗文化,在开发、设计和运行中突出农趣、农味和农情,打造与城市景观不同的休闲观光节点;突出本地特色,以特色农产品、特色饮食、特色景观、特色农业耕作方式、特色人文历史内涵等吸引游客,成为与众不同的休闲旅游景点。

四、保护为主,持续发展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休闲旅游经济的内在发展规律,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休闲农业体系。强调“保护是最明智的开发,开发是最好的保护”,对于珍贵的、不可再生的休闲农业资源,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以有效保护核心休闲农业资源和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保证休闲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景观设计要在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保护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和提高生存与生活环境,创造自然、优美、和谐的景观空间。在休闲农业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护为先、资源配置、适度开发和循环利用的原则,在对景区、景点改造提升的同时,不能破坏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并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大规模游客来临对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规避不良因素;将景观营造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使休闲农业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协调共生,相互促进。

五、系统协调和整体优化原则

本规划必须与吉林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充分考虑与相关部门、行业的规划相衔接,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的发展,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对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催化作用和对地方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本地区经济水平、社会文明、文化生活、城市建设等各方面的提高和进步。在景观的总体设计上从空间的性质与功能出发,对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进行合理布局,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大多数的植物景观随季节的更替而变化,种植设计要兼顾四季景色,应用较多的植物种类,使每一个季节都有代表性或特色景观。

六、市场导向原则

坚持以休闲农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以塑造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对休闲农业消费者的核心吸引力为准则,进行深度挖掘、个性包装,努力把吉林省建设成一个有强吸引力、并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20年末,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在“规模、数量、水平、档次、接待能力、服务质量、产业影响力、品牌知名度”8个方面得到较大提高,把吉林省休闲农业建设成为吉林省现代农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和吉林省建设旅游强省的支柱产业,使吉林省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示范区。

二、产业发展目标

2020年末,休闲农业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成为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成为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休闲农业点数量稳步增长,年营业收入2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业点增长20%,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服务完善、特色明显、管理规范的休闲农业产业带、产业群基本形成,产业地位明显提升。

3、产业类型丰富多元

创新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园、民俗文化和农事节庆等模式,新颖性、趣味性、体验性进一步增强。

4、增收贡献显著提高

在休闲农业聚集地区,休闲农业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50%以上,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比本地农民人均收入平均水平高一倍。

5、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使农业跳出单一农业生产的圈子,将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旅游礼品,增加农产的经营路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拓展农业功能,大幅度提高就地就近吸纳农民就业的容量,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三、社会发展目标

1、着力构建休闲农业的旅游扶贫功能,促进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中部地区为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东部地区发挥地区文化与资源优势,改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

2、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稳定。休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生产、管理人员,而且还需要从事住宿、餐饮、交通、商业等服务人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充分发挥休闲农业的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有效拉动三产融合,争取通过休闲农业发展为吉林省每年创造10万个以上的相关就业机会。

3、以人为本,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既要满足游客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的需求,又要通过休闲农业发展有效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为吉林省人民带来福祉,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发展目标。

4、休闲农业有利于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不仅使城市人了解和体验农业,而且也使农民转变观念和提高素质,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环境发展目标

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自然环境,依托环境健康发展是发展的基本原则。广泛推行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显著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推动节约型产业发展,建设绿色产业体系。通过休闲农业发展有效促进环境保护,引导旅游者强化环保意识,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形成绿色休闲农业管理体系,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产业,营造最佳人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文化目标

挖掘整合历史文化(渤海文化、高句丽文化、扶余文化等)、民俗文化和现代都市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涵,促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吉林省的独特文化品位,有效提升吉林省休闲农业品牌与知名度,加快吉林省国际化进程。

[2]

 [3]第四章 “十三五”乡村休闲产业发展主要任务

  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吉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的基础是拥有良好的乡村基础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同时,乡村基础设施规划又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科学的基础设施规划,可以有效落实国家政策,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需要清楚认识到加强新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保证新农村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乡村基础设施的内容主要包括:供水配套设施、安全防灾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活设施规划应遵循重要性次序原则。生活基础设施种类较多,建设周期长,投入资金大,应优先安排为游客提供便利的生存型的基础设施。如给水配套设施、安全防灾设施;发展型的设施次之,如公共服务设施。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不同地域农村的灾害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的防灾类型并制定防灾措施。如东南部山区因地处长白山腹地,水系发达,易产生洪涝,应增补相关要点和指标。因为不同村庄的自然情况、人口规模、经济能力差异很大,如果简单地按统一标准要求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必然使规划陷入教条而无法实施。公共设施的需求等次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情况、人口规模找出有规律的对应关系。

二、乡村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乡村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乡村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一)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加大对休闲农业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扶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企业资金等参与休闲农业文化开发建设,努力拓宽投资渠道,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休闲农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有序推进、保证重点、分步实施。如对历史文物进行整理和修复,改善古建筑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建设一批现代化、高档次的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功能档次和服务品位。

(三)注重休闲农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品位

在环境建设中,建筑物造型、色彩、风格以及道路、广场、公园、路灯、栏杆等在追求文化个性的同时要讲究整体和谐,让农村文化氛围更具内涵和品位。

(四)定规矩完善管理体系

加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吉林省旅游协会应统一指导各涉旅乡镇、村成立旅游协会,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管理服务体系,对全省乡村旅馆进行指导、定价,使乡村旅馆经营更加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在旅游旺季前夕,吉林省需统一对索道、吊桥、安全指示牌、游船等进行检查,在七月、八月、九月等旅游旺季时,强化对乡村旅游景区()管理,有效防止乱涨价、乱收费现象,以及拉客、宰客、坑客行为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了吉林省旅游的良好形象。

(五)抓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吉林省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举办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服务、应急、安全、食品卫生、食品加工、养殖、餐饮、客运、礼貌、礼仪等旅游技能培训班,同时举办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厨艺、礼仪等技能竞赛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旅游旺季时,省旅游局联合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物价局等相关部门,对旅游食品卫生进行联合检查,确保了旅游卫生食品安全。

三、提高乡村信息化水平

休闲农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性产业,这一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与休闲农业之间的深层次互动关系,两者相结合,将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广阔空间。农村当前还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低地,但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信息化建设越来越为各方所关注,这也为全面提高乡村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

(一)提高认识,积极推进

休闲农业是一个开发性的大系统,信息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基础,并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可以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时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高信息时效性,巩固和扩张客源;。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产业素质。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企业以及相关参与主体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当前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时机,取得政府支持,在政府发展农村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下,在经济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在欠发达地区加强引导,强调信息致富,积极推进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建设。

(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国外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国内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都表明,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体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集中性,应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组织管理机构,提出建设标准,统一协调,避免出现重复建设。乡村旅游经营企业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实施体系,负责具体的建设工作。旅游管理机构建设乡村旅游专网和信息共享平台,旅游企业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另一方面要开展信息化服务,为游客制定旅行计划和项目选择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还要注重为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的农民服务,提供他们用得起和用得上信息化产品,使他们作为信息产品与游客供求衔接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中受益,并进而增强他们的信息资源的利用意识,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深入开展。

(三)资源整合,市场运作

要加快乡村旅游信息采集标准体系和信息发布体系的建设,实现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的一体化,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整合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各层次的信息资源,并用各方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传递,促进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共享,满足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服务的需要。对农民要进行信息的无偿化服务,通过客流和物流形成的利润反哺信息免费服务的资金不足,使乡村旅游的信息传播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资金渠道,大力吸引企业投资和社会资金的进入,探索建立以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为主体,政府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发展体系和运行模式。

(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坚持从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已有经验,在一些优势领域,如建立乡村旅游门户网站、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电子政务管理等某个方面进行信息化率先突破,借此积累经验,总结推广;同时借助信息化加强乡村休闲农业链条中相关主体的内外合作,有效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和管理水平,由此促进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和应用市场的成熟。当前,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应放在服务内容实用、准确、可靠和加强信息交流的互动性等方面,以乡村旅游信息服务内容的适用性为基础,提高信息应用效率,通过加强信息交流的互动性提高服务效果,同时要注重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

(五)多管齐下,优化环境

首先要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各环节的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的真实、健康,信息采集和交流传播渠道畅通。其次,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需要大批既精通旅游业务又熟悉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培养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各层次所需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信息素养,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工作人员要了解旅游中的信息管理技术,而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都要做好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工作。再次,休闲农业链长,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要搞好行业协作、区域协作,获得社会各界和各地区的合力支持,从政策、人才和协作等方面构筑有助于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软环境。

  1. 集聚休闲农业产业要素(构建全省发展格局)

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空间上的集聚,产业要素上的集合。“十三五”期间,吉林省休闲农业需根据发展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按照第一产业的属性划分,广义的农业产业可以划分为农、林、牧、渔四个亚类。



吉林省休闲农业从产业属性上要根据四大亚类科学规划,空间上要考虑距离和交通上的邻近与便利性原则。吉林省休闲农业产业依据发展需要,将吉林省分为大中城市周边地区板块、吉东板块、吉中板块、吉西板块等四大板块。在四大板块的基础上,分为一系列的休闲农业组团,休闲农业组团在空间上以区、县、示范点为红线范围。

根据农业资源分布、地理特征、交通区位和客源市场等情况,将吉林省的休闲农业区域布局划分为大中城市周边地区板块、吉东板块、吉中板块、吉西板块。

一、大中城市周边地区板块

1、区域范围

包括长春市的所有郊区,吉林、四平、白山、通化、辽源、松原、白城等地级市市府、梅河口、公主岭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城市的郊区。

2、资源条件

1)农业资源:该区域以都市农业为主要特征,围绕大中城市“菜篮子”供给,蔬菜、瓜果等种植面积较大、品种较多,水产养殖和花卉、苗木也有一定的规模,设施农业发展较快。

2)客源市场:该区域城市人口稠密,大中小学学生众多,工业商贸金融等企业和行政机关聚集,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加上过境旅客流量较大,客源市场广阔,农家餐饮、观光、休闲、科普、体验、养生和会议等休闲消费需求较大。

3)交通条件:城市与郊区路网比较密集,城郊开行公交车或旅游专线,私家车拥有量较大,休闲消费出行相当便利。

3、发展方向

1)与市民休闲游憩体验消费需求对接。发展特色农家乐、农家乐片区和休闲农业区,以自产绿色生态农产品为主要食材,配套适量的客房、垂钓、采摘和娱乐等项目,满足大多数城市居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基本需求。同时,发展一批集观光、休闲与农特产品开发于一体的休闲农庄。

2)与亲子亲友游等消费需求对接。建设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休闲农庄,发展观光、采摘、垂钓、饲喂等农事体验项目,以及儿童游乐、中老年健身等项目,满足亲子游、家庭游和亲友游等消费群体需求。

3)与科普教育等消费需求对接。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强的设施农业园、农作物品种园、创意农业主题园和农耕文化展示园等农业科技园,配备影音室和培训教室,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专设产品展示室和参观通道,为大、中、小学生和部分市民提供农科展示、农科培训等服务,集休闲娱乐与学习教育于一体。

4)与商务会议消费需求对接。在依山傍水、田园景观和自然风景优美的区域,发展集农业观光、餐饮住宿、会议、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农庄,满足企业会议、商务接待、养生休闲等群体的高端消费需求。

二、吉中板块

1、区域范围

主要是位于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公主岭市的有关县(市、区)。

2、资源条件

1)农业资源:该区域是玉米、水稻、大豆的主产区,重点发展粮食过腹转化和秸秆的开发利用,是杂粮和奶牛、生猪、肉鸡等畜禽等农特产品的重要产地。

2)生态旅游资源:该区域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风光秀美,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温泉养生资源较多,长春伪满皇宫、农安县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遗址等文化资源具有历史上的唯一性。

3)客源市场:该区域地处长春、吉林所在地区,与辽宁、黑龙江交界,境内和周边有多个中等城市,县城人口较多,旅游业发展较好,发展休闲农业前景较好。

4)交通条件:京哈铁路,长吉城际铁路,长大高速铁路,长春龙嘉国际机场,长春绕城高速公路、长春—四平高速公路、长春—吉林高速公路、长春—营城子高速公路、长余高速公路、长双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为该区域的休闲农业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3、发展方向

1)在交通较为便利、人流量较大的县城周边,以及果园、菜园和药草园附近,发展农家乐和少量休闲农庄,开展传统农耕表演和农特产品品尝,开发加工农特旅游商品和手工艺品,烹制绿色农家餐饮,吸引周边城市居民、本地城镇居民和旅游客人。

2)依托域内红色旅游资源,在长春、四平、吉林等地重点发展集革命教育和休闲游憩功能于一体的红色休闲游,通过革命遗迹陈列、烈士生平简介、艰苦生活体验等活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3)依托莲花山、净月潭、松花湖、二龙湖、鴜鹭湖的清新空气、优美景色,发展休闲养生度假项目和野外拓展、山地行走和攀崖等项目,提供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场所,吸引高端或老年游客、以及青少年学生。

三、吉东板块

1、区域范围

主要包括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山市、通化市、梅河口市的有关县(市、区)。

2、资源条件

1)农业资源:长白山地区是吉林省高油高蛋白大豆、水稻、人参、中药材、食用菌等尤其是重点建设的人参、贝母、细辛、平菇、金针菇的食用菌产业基地、鹿、林蛙、貂、蚕的经济动物产业基地、刺嫩芽、山芹菜、猴腿、红松果仁、特色核果的长白山山珍食品产业基地发展态势良好。延边黄牛、长白山中华蜜蜂、长白山野猪、犬、兔等山区特色养殖业发展态势良好。近些年来,苹果、梨、桃、葡萄等水果发展较快。

2)生态及文化资源:该区域地处长白山腹地,水资源丰富,山峦叠嶂,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大水系发育,江河湖泊较多,大中小水库星罗棋布,山水相依,特色明显。传统满族文化、高句丽文化、朝鲜族文化、渤海文化历史悠久,古渤海国文化遗址知名度高。

3)客源市场:吉东地区地处山区,近年来交通条件不断提高,尤其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通化、白山等人口较多,城镇居民、工商企业、中小学生、过境游客对休闲农业都有一定的休闲消费要求,客源市场潜力较大。

4)交通条件:地处延吉市西南面的延吉机场、敦化至白石山公路、珲春至长岭子口岸公路、珲春至圈河口岸公路等多条公路穿境而过、图们江是中国内际通向日本海的唯一水上通道等密集,交通便捷,优势明显。

3、发展方向

1)结合该区域特色农业资源、山地资源、文化资源和水资源,在东部山区发展食用菌、经济动物、长白山山珍的观光游、采摘游、科普游、休闲游;在集中连片的地方,发展具有观光价值的大田或水上种植养殖项目,如油菜花海、荷叶荷花观光、养殖观光、以及蔬菜水果观光采摘等,开发垂钓、捕捞、水上运动和蔬菜果实采摘等项目,辅之以季节性的农家餐饮,为本地城镇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休闲观光服务。

2)利用交通路网比较完善的优势,在县城周边、自然景区和人文景观附近、以及车站、高速公路出口、国道省道节点附近,发展以长白山山珍、食用菌、经济动物为重点的特色农家乐和休闲农庄,辅之以吉东地区传统农具和生活用具等农耕文化陈列展示,培植一批立足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的休闲农庄。

四、吉西板块

1、区域范围

主要是位于白城市、松原市的有关县(市、区)。

2、资源条件

1)农业资源:该区域地处松嫩平原西部,是吉林省杂粮杂豆、玉米、薯类的主要产区,以油料和经济作为主,重点发展资源节约型循环牧业经济,形成了肉羊、优质绒毛用羊、草原红牛和鹅为主的草食畜禽型产业带。

2)生态旅游资源:吉西板块地处嫩江平原西部,该区域生态环境良好,湿地资源丰富。蒙古族文化风韵独特,民俗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富集,向海、莫莫格、查干湖、郭尔罗斯王爷府、乾安大布苏泥林等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众多。

3)客源市场:该区域有白城、松原两个地级市和多个中等城市,以及近10 个区、县,城镇居民近500余万人。该区域湿地资源丰富,近年来亲子游、湿地游、自驾游的发展迅速,省内和国内外旅游游客众多,休闲农业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4)交通条件:北京-哈尔滨、图门-乌兰浩特、白城-长春、沈阳-明水、开通-方正、长春-哈尔滨六条国省级公路在境内通过,高速公路有大广高速公路、珲乌高速公路、嫩丹高速公路、松原绕城高速公路、五右高速公路等,国道203国道,珲乌高速公路建设完成,嫩丹高速公路完成实现市内公路四通八达,五右高速公路即将开建;四平至齐齐哈尔、长春至白城、通辽至让湖路、白城至阿尔山四条铁路贯通该区域,京哈、京齐、长白、通让四条铁路穿越境内,与明沈、京哈、科铁、珲乌、长白等国省级公路干线形成贯穿东西南北的交通网络;另外,松原查干湖机场即将开工建设,预计2016年投入使用,以及不断建设的县乡公路,将为到吉西地区的休闲农业游客带来便利。

3、发展方向

1)在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周边,以及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沿线站点附近,结合该区域杂粮杂豆、循环牧业等特色农产品,发展主题鲜明的赏、产、摘、加一体化的观光体验园和农家乐片区,培育一批以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为依托的休闲农庄。

2)依托向海、莫莫格、查干湖的湿地与湖泊资源,发挥吉西地区生态、有机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及蒙古族健康生活民俗,发展一批湿地休闲度假农庄,建设休闲度假、游湖、野营、避暑、科考、深水探险和森林氧吧等项目。

3)在白城、松原结合特色农业资源,依托蒙古包等吉西传统建筑和蒙古族民俗,挖掘吉西农耕文化,打造富有蒙古族风情的少数民族村寨,给游客提供农家生活、农事体验、民俗体验、民间手工艺观赏、民族歌舞观赏等活动,开发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开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游。


  1. 建设重点项目

以重点旅游项目助推旅游目的地建设进程,着力打造景区与乡村旅游联动的平台,实现乡村休闲的链条式、连片式发展,提升覆盖面和产业化水平。

根据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以资源为依托,以工程为支撑,以休闲农业组团为开发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休闲农业载体标准化提升工程、休闲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工程、休闲农业品牌开发建设工程、休闲农业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和休闲农业文化提升建设工程五大工程。

一、休闲农业载体标准化提升工程

休闲农业载体标准化提升工程是对现有及即将建造的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载体进行标准化建设,以提升休闲农业服务质量,使休闲农业管理系统化、标准化、制度化。“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休闲农业园区标准化提升工程、休闲农庄标准化提升工程和旅游特色村(点)标准化提升工程等三大工程。

(一)休闲农业园区标准化提升工程

吉林省已经建成了一些以休闲观光为主题的农业园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周边地区板块。目前这些园区普遍存在园艺设施简单、产品质量低、现代农业科技应用不强、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等问题,导致休闲观光产业链较短,游客逗留时间短,休闲观光效益不明显。针对目前状况,“十二五”期间对已经建成的休闲农业园区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具体内容为:一是实施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围绕园区特色优势产品,引进或培育优质、专用品种,同时增加产品的艺术特色,发展创意农产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二是设施园艺提升工程。对落后的不适应生产要求的温室、大棚进行更新改造,并配备现代设施设备,满足新品种生产要求。三是科技提升工程。围绕优势产品的科技需求,引进现代农业科技替代传统农业技术。四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改造路面、标志性大门、标牌,改建休闲广场,修建景观建筑、生态厕所及生态餐厅,改造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和新增休闲设施,改造停车场、更新教育设备等。五是生态休闲环境提升工程。建设植物景观,改造休闲绿色农业景观及渔业特色景观,提高园区绿化率,建设垃圾处理设施,使园区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十三五”期间,在九台、双阳、和龙、安图、珲春、敦化、汪清、图们、洮南、洮北、梨树、霍家店等区县,重点对和龙市光东朝鲜族民俗村、和龙市西城镇金达莱村、圣鑫葡萄酒庄、神农生态庄园、青龙渔业度假村、和龙百年酒业、长白山雁鸣湖温泉度假村、白龙百年部落朝鲜族民俗村、绿野生态农庄等休闲农业园区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

对于新建休闲农业园区,依托吉林省农业科技基础,发展以智能温室、日光温室为重点的现代农业设施,应用优质、高产、节能、低成本、无公害和有机配套设施栽培技术、设施栽培环境自动调控技术、无土立体栽培技术、温室滴灌施肥智能化控制技术、生物农药施用技术及配方施肥技术等,艺术化布局生产空间,生产稀特优农产品,集中体现园区的展示、教育、体验、休闲、采摘等多种功能,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十三五”期间,在长春、吉林、四平、白城、白山、通化、延边、松原及下属区县,重点新建吉林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龙生态农业示范区、霍家店农业科技生态园、松花湖生态现代农业创业园等标准化休闲农业园区。

(二)休闲农庄标准化提升工程

全省已建成的休闲农庄多出,以长春市和吉林省及其周边地区为主。目前这些农庄还存在设施简陋、活动内容及空间较少等问题。“十三五”期间对现有休闲农庄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具体内容为:一是以科技为支撑,围绕特色文化,选用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提升农产品消费档次。二是规范家具、门窗、墙壁装饰,使其主题特色或乡村特色更鲜明。三是增加娱乐及健身设施,设置休闲体验活动,延长休闲农业产业链,丰富游客休闲内容,延长休闲时间。“十三五”期间,依托资源优势,在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白山市等及其区县,重点提升改造长伟休闲农庄、吉林市田园农庄、神农庄园、名居葡萄酒庄园、四平小菜园等休闲农庄。

对于新建休闲农庄,要以“主体创新、乡土文化展示、生态优先”为原则,在环境景观与建筑方面,占地规模一般不小于100亩,规划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农庄景观有较强的休闲主体特色,环境与小品景观分布合理,安全警示、道路引导标识规范明显,建筑外观、形式、色彩、材料与环境相协调。在特色项目方面,打造休闲特色突出、可参与性强的项目不低于6项,提供丰富多样的粮食、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种植、采摘等休闲体验,同时有可供参观的传统农业精华及高新农业设施设备、工艺技术和成果展示;有家禽、水产养殖基地的农庄,可提供喂养、垂钓等休闲体验,有小面积地块可供游客租种并提供代种代管业务,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建设现代体育健身活动项目;建设农业会馆,普及农业知识,传播农业文化。在住宿餐饮方面,客房数一般不低于25间,餐厅餐位数一般不低于80位,餐厅内部装饰、服务员服饰及餐具有地域特色,与环境相协调;建设会议餐厅,可提供中小型会议用餐服务。“十三五”期间,在长春市、吉林市、白山市、辽源市等地区,重点新建5个以上标准化综合型休闲农庄,促进旅游消费。

(三)旅游特色村(点)标准化提升工程

旅游特色村(点)是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的基础,主要通过特色资源、特色历史文化、建筑古迹吸引游客。“十三五”期间,对已建成的旅游特色村(点)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具体内容为: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道路维护,房屋修缮、停车场建设、厕所改造、村内及景区增建休闲长廊、凉亭、拱桥、喷泉等休闲娱乐设施,对有深谷险坡的地方修建围栏。二是对农家乐(渔家乐)进行升级改造。如对农家乐(渔家乐)卧室、厨房、浴室、厕所等进行标准化改造,达到农家乐(渔家乐)经营标准。三是注重文化塑造。深度挖掘特色村(点)特色文化,以特色文化形成特色村(点)旅游品牌。四是改善生态环境。特色村(点)道路两旁通过植树栽花绿化美化环境,建设生活垃圾中转站,对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十三五”期间,在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白城市、通化市、白山市等地级市及其区县,抽选出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玉潭镇、长春市双阳区山河镇、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九台市土门岭镇、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镇、辉南县庆阳镇、白山市浑江区三道沟镇、长白县十四道沟镇望天鹅新村、图们市月晴镇10个镇(村)等10个旅游特色村(点)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

对于新建旅游特色村(点),在配套基础设施方面,实现道路整洁、通畅,便于旅游车辆行驶,主干线通往村公路的路口有醒目的旅游标识牌,并建设停车场所及符合标准的生态厕所;有满足旅游者一般需求的食宿及购物场所,且安全、卫生、方便;建设医疗救护服务点,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在休闲农业建设方面,在居住上,按照农户居住特色,统一建设标准;在环境上,要符合生态宜居的要求;在饮食上,业主利用当地的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游客饮食需要。在产品开发方面,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深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商品、土特产品,并提供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活动。在旅游环境方面,进行村容改造,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净化特色村周围河道,做到饮用水水质达标。“十三五”期间,依托白山市、通化市、白城市资源环境优势,加大特色村(点)建设力度,在临江、洮南、洮北等区县,重点新建6个以上标准化旅游特色村(点),增加游客量,带动特色休闲农业发展。

二、休闲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工程

为规范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在《2015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的通知》基础上,开展休闲农业示范项目工程,以典型示范方式带动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县建设工程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工程两大工程。

(一)休闲农业示范县建设工程

根据《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农企发[2013]1号)和《农业部办公厅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开展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工作的通知》([2014]1号)要求,2014年,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继续开展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抚松县康红农特产种植场、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朝鲜族民俗村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以此为契机,加强吉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建设。“十三五”期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一是制定市(区、县)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根据市(区、县)实际,制定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要求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用于指导当地休闲农业发展。二是制定休闲农业行业标准。根据当地实际和休闲农业发展需求,制定有关休闲农业基础设施、餐饮、住宿、垃圾及污水处理、接待服务等行业标准,实现休闲农业标准化发展。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休闲农业景点布局,完善休闲农业景区景点的水、电、路、通讯及网络等建设。四是加强宣传推介活动。由市(区、县)主管部门统一对外宣传,在主要公路设置指示牌及广告牌,制作宣传册及宣传片,并利用各种媒体及节庆活动加强对当地休闲农业景区景点的宣传推介。通过休闲农业示范县建设工程,争取到“十三五”期末,新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2-3个,带动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

(二)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工程

2014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的评选活动中,吉林省2个景点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成为吉林省休闲农业景点建设的典范。2013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的评选中,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金达莱村被评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休闲农业示范点是以村集体或农民为投资主体,在示范点就业人员中农民占80%以上,对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作用明显。“十三五”期间,吉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深度挖掘农耕文化。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通过挖掘地区农耕文化,展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工工具、设备及技术,同时进行新工艺、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展示。二是加强宣传。举办地区特色农事节会,设立广告宣传牌,印制宣传单及音像资料,并建立景点推介信息网络,全面宣传景点文化及各种休闲信息。三是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包括改造道路、路灯、停车场、景点指示牌等设施,以及垃圾及污水处理、厕所等设施。“十三五”期间,在吉林省有农区县选择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并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市场认知度高、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园区、农庄及特色村(点),打造休闲农业示范点,争取到“十三五”期末,建成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2-3个,中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2-3个,组织建设20个省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50个省级休闲农业精品示范点。

三、休闲农业品牌开发建设工程

依托地区资源优势,打造区域特色休闲农业品牌。“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发农产品品牌和农业文化品牌建设工程两大工程。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

坚持“一域一色”、“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立足当地资源和生产优势,构建吸引游客的高品位休闲农业产品体系,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成规模、品质高、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拉动旅游消费,促进农民增收。“十三五”期间,通过编写吉林省休闲农业指南、媒体广告、印制吉林省农产品品牌手册、宣传单及开发吉林省休闲农业旅游APP等手段,扶持有代表性的品牌产品,重点培育20项品牌,具体包括:长白山木耳、长白山野猪、长白山食用菌、向海杂粮杂豆、抗联大煎饼、柳河贡米、四平黄金玉米、青龙御鱼等。在品牌培育的同时,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和个人注册商标,扩大农产品的商标注册量。力争到2020年吉林省新创建中国驰名商标5件、省著名商标10件、市著名商标20件。

(二)文化品牌建设工程

文化品牌建设是通过创作传统剧目、编排民俗歌舞、特色礼仪竞技游艺活动开发、文化传说整理、历史风貌复原、科普知识整理、新技术新工艺展示、精华农业展示、博物馆设立、知识趣味创意等活动开发、包装、宣传,挖掘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十三五”期间,吉林省重点打造30项文化品牌,包括:扶余文化、东丰农民画民俗文化、渤海文化、松花江漕运文化,以及四平叶赫满族文化旅游节、红叶谷红叶旅游节、查干湖冬捕节、向海湿地文化节、白山靖宇矿泉水旅游文化节、满族剪纸、草编、泥塑、石雕、根雕、松花石雕刻、民间花会、商家武术、书法、豪州古城、渤海国古城、文庙、二人转等。通过加强休闲农业文化品牌管理,带动休闲农业文化旅游消费。

四、休闲农业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休闲农业服务平台是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服务的重要载体。“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信息中心建设工程和培训中心建设工程两大工程。

(一)信息中心建设工程

1、组建休闲农业信息中心,建立吉林省休闲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在硬件上配备专用电脑、打印机、电话传真、专用线路、办公场所,发展专兼职信息员,建立规章制度等;在软件上建立休闲农业信息用户群数据库,以向休闲农业供需双方提供发布及查询服务。用户群包括休闲农业游客用户群和休闲农业经营企业及农民用户群。

2、充分利用休闲农业公共信息资源,协调各类农业信息网站联网运行,实现一站上载,多站发布。一是依托全国休闲农业服务信息“进城入户”工程建设:在“魅力城乡”(www.365960.com)休闲农业门户网站下设吉林省休闲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展示推介吉林省休闲农业信息,搭建供需直通桥梁。二是在农业信息网上建立“吉林省农业一站通”栏目,供用户浏览、查询、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三是建设“吉林省农技110”网站,通过网络、通讯系统直接为广大农户及时提供农业技术信息、农业新闻、农业气象、农业致富信息等信息服务。“吉林省农技110”的服务形式,主要有:①在线服务,即通过网络,在农网的“在线咨询”、“专家咨询”、“农业论坛”等频道,进行在线解答;②通过通讯终端服务,即通过手机、电话和电视等发布渠道,将信息或定制信息传输给农户。四是在有农业区县推进“吉林省农业一站通”、“吉林省农技110”工程建设,政府督导各区县尽快建成多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以及休闲农业信息员培训基地,逐步完善区县休闲农业信息站建设。

(二)培训中心建设工程

建设吉林省休闲农业培训中心,吸收国内外休闲农业专家、高等院校老师作为培训讲师,围绕农学、林学、园林、动物、畜牧、园艺、文化、旅游、规划等与休闲农业相关的学科,讲授相关专业,培训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同时以培训中心为依托,在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农业企业建设休闲农业培训基地,对本企业及周边地区从事休闲农业的各类人员进行培训。

五、休闲农业文化提升建设工程

休闲农业文化提升是将传统农业文化与时尚农业文化相结合,通过精心策划、调研论证、包装设计等措施,推出一系列有文化内涵和市场前景的休闲农业文化项目,形成休闲农业文化产业链条,逐步建立和完善休闲农业文化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吉林省休闲农业文化的影响力。“十三五”期间,吉林省休闲农业文化提升工程包括建立和完善休闲农业文化产业体系和构建休闲农业文化服务体系两大工程。

(一)建立和完善休闲农业文化产业体系

一是制定吉林省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首先,对吉林省的农村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摸底;其次对休闲农业文化的特点、史料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调研,对吉林省休闲农业文化的特定内涵和价值进行分析、总结、挖掘和提炼,并将如何打造吉林省休闲农业文化特色品牌进行专题研究,召开相关的座谈会、研讨会,科学地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休闲农业文化发展规划和相应的历史风貌保护方案。二是确定特色文化发展模式。寻找可行的发展模式及可以落实到企业实际操作的商业模式,打造吉林省休闲农业文化特色品牌。三是品牌的宣传。将与吉林省传统文化特色品牌有关的人物、事件等重要名称用于建筑物、道路、街道、广场的冠名或进行商品、商铺的命名以及商标注册等,提高传统文化的知名度;通过举办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会展、卡通、教育培训、体育赛事等进行宣传;通过知识竞赛、设计制作等形式吸引和引导游客对休闲农业文化建设的关注和参与。

(二)构建休闲农业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休闲农业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扶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企业资金等参与休闲农业文化开发建设,努力拓宽投资渠道,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休闲农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有序推进、保证重点、分步实施。如对历史文物进行整理和修复,改善古建筑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建设一批现代化、高档次的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功能档次和服务品位。三是注重休闲农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品位。在环境建设中,建筑物造型、色彩、风格以及道路、广场、公园、路灯、栏杆等在追求文化个性的同时要讲究整体和谐,让农村文化氛围更具内涵和品位。

  1. 构建乡村旅游新业态

一、吉林省现有乡村旅游业态梳理与分析

吉林省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七种类型,即综合型、民俗风情型、农家乐型、田园农业型、林业型、渔业型、休闲度假型、科普教育型、温泉度假型、村落乡镇型、其它型。

综合型是指涵盖了民俗风情、农家乐、林木资源、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的,满足游客乡村旅游需求的综合开发模式。农家乐型是指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较低,消费不高的一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休闲度假型是指其经营区域较大,而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比较低,其建筑、景观、文化、道路和谐统一,以农林庄园式、古堡式、企业会所式、酒庄式等形态为主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品牌餐饮模式是指以特色品牌餐饮为主要吸引物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民俗风情型是指该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开发主题是以当地特色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例如朝鲜族民俗、满族民俗等。田园农业型是指依托并围绕其周边的山地、水体进行开发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优越的生态环境是其发展的基础。渔业型是以吉林省传统的渔猎文化为文化脉络,结合餐饮、捕鱼体验、亲子游乐等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创意产业模式是指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例如吉林省农民收藏博物馆、长春农博园就属于这一类型。

二、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成功案例解读

(一)福建省休闲农业的“637”发展战略

所谓的“637”是指要重点培育6个休闲农业类型,加快发展3个都市型休闲农业集聚中心区,建设7个中心城市型休闲农业集中区。

1、农事体验型。主要依托大中城市周边,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或亲子性活动,提供农产品采摘、果树认领、土特产品加工体验(DIY)等项目,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休闲农庄型。依托自然生态林果场、生态茶园等,以清新空气、生态果蔬、有机餐饮以及农业体验、拓展体验等为吸引物,提供餐饮和住宿,满足游客休闲需要。 

3、农耕文化型。依托当地历史形成的农耕文化、农事节庆活动等,以当地农民自身娱乐为主,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产品,包括农事节庆、民风习俗、茶文化、戏剧、民歌及各类祭祀活动等。 

4、农业园区型。依托农业科技园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各类农业园区,建设融农业生产、科技展示、农产品加工、休闲体验及文化娱乐等于一体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展示现代高新农业技术,让游客参与体验农业,增长现代农业知识。 

5、农家乐。依托旅游景区、农村田园风光或在城乡结合部,利用当地生产的农产品,以提供农家餐饮为主,满足游客对“天然食品”的需要。 

6、民俗风情型。主要依托畲族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与古村聚落,结合休闲旅游设施、古建筑与农业采摘体验等,形成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景点。 

(二)日本农业产业化主题农场——日本MOKUMOKU农场



【案例概况】

位于日本三重县伊贺市郊区,由农户养猪的经营联合体发展而成,以“自然、农业、猪”为主题的工作室农庄。以家庭、学生为主要客群,强调亲近自然及家庭温馨,现已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农业、网络购物于一体的主题农场。

农业各个环节与旅游产品无缝融合,形成密切关联的农旅产业链。

(三)日本农业产业化主题公园——神户葡萄酒城

以葡萄酒文化产业为主线,农业生产、实习、研发、展览、观光、销售与餐饮住宿多功能复合型休闲农业体验。

1、主要功能

  • 神户葡萄酒及神户矿泉水的生产

  • 培训农业经营者,学生

  • 都市居民观光休闲农业

具有农业生产与加工功能、农业实习与进修功能、研究与技术开发功能、展览与参观学习功能、休闲功能、农产品销售以及饮食和住宿等功能。可以说,它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复合性或综合性场所。

日本国宴葡萄酒———神户葡萄酒。在日本,其几乎与闻名遐迩的神户牛肉齐名,不仅属高档酒水,而且也销往欧美国家。这种日本唯一的由政府主持酿制的神户葡萄酒,在世界最高级葡萄酒品质评鉴大会上连续5年获金、银、铜奖。

 “农业公园构想”由神户市农政局提出的,计划用地规模3000亩,其中梨园,葡萄酒专用葡萄园以及农业公园,建在标高120160米的国有林及区有林。一部分直接向市场销售,一部分用于观光及采摘。此外,葡萄园种植了4万株欧洲品种的葡萄,产量为1000吨,预计生产720ml一瓶的葡萄酒ll0万瓶。

农业公园内由停车场,农业体验馆,葡萄酒用葡萄种植场等公营部门和其他部门组成。公营部门由神户市委托管理,其他部门由相应的各自机构从神户市租借经营。主要有葡萄工厂馆、葡萄成熟馆、葡萄酒产品馆、西餐馆以及烤肉广场。

2、发展历程

神户葡萄酒,与神户牛肉同为神户的地方特产。在世界食品竞赛“Monde Selection”的葡萄酒单元中,自1988年以来连续5年获得“International High Quality Trophy”金奖。

农业公园内由停车场,农业体验馆,葡萄酒用葡萄种植场等公营部门和其他部门组成。公营部门由神户市委托管理,其他部门由相应的各自机构从神户市租借经营。主要有葡萄工厂馆、葡萄成熟馆、葡萄酒产品馆、西餐馆以及烤肉广场。

(四)山东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

【案例概况】

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位于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建于19998月,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4A级景区,规划面积2万亩,中心区1万亩,是集科技开发、科普教育、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种苗繁育等于一体的多能功蔬菜科技示范基地。

  • 以蔬菜节庆为引擎,树立园区旅游品牌

设施完善,承揽菜博会:2001,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建设了寿光国际会展中心,成为第二届蔬菜博览会的主会场,截至目前,蔬菜博览会已连续在示范园举办十二届,参观人数达201万人次

节庆引领,提高知名度:通过承办菜博会展示先进农业技术和品种,进行商贸洽谈、科技论坛、观光游览让国内外游客了解了园区,提高了知名度,另一方面寿光的蔬菜产业走向世界。

传媒造势,树立品牌:通过菜博会的平台,园区借助政府、媒体等宣传渠道对盛况的报道,让游客在了解寿光的同时铭记了园区的品牌。

  • 依托蔬菜产业链,通过各环节的旅游化开发,实现产业链的纵横延伸。


(五)浙江安吉美丽乡村产业统筹

大力促进农业三产化,统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中国美丽乡村”。



三、吉林省乡村旅游新业态

根据休闲农业概念、特点及功能,结合吉林省旅游资源、农业自然资源及农村文化特色,吉林省休闲农业主要发展现代农业展示、居民农事参与、生态旅游观光、乡村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6大模式,包括21种类型。

(一)现代农业展示模式

在长春市、吉林市等城市近郊或风景点附近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以科技为支撑,以设施农业、循环农业、高科技农业等为载体,以观光、教育为主要功能,向游客展示农业发展历史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以满足游客放松心情、体验农业的需求。该模式可分为农业观光园、农业产业孵化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博览园及科普教育园等5种类型。

(二)居民农事参与模式

由农民提供土地,让居民参与耕作的园地。一般是将位于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目的是让居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居民农园以休闲体验为主,多数租用者只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交由农地提供者代管。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该模式分为家庭农园、儿童农园、银发农园3种类型。目前,吉林省主要以开发家庭农园为主。

(三)生态旅游观光模式

在吉东板块及吉西板块生态资源丰富的地方,以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自然景观为基础,通过设计改造,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等功能,满足游客体验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该模式主要有生态农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等5种类型。目前,吉林省主要以开发生态农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主。

(四)乡村民俗文化模式

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地区,利用农村特有的民间文化、地方习俗、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居民建筑、古建筑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重的民俗文化气息。该模式主要有民俗文化、民间手工艺、古镇建筑、乡村节庆旅游4种类型。目前,吉林省主要以乡村节庆游、民俗文化游为主。

(五)农家生活体验模式

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提供购物、垂钓、农家菜品尝、住农家屋等服务,使游客体验农家生活,农民也可以获得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等方面的经济效益。该模式主要包括民俗农家乐、渔民农家乐2种类型。目前,吉林省农家乐、渔家乐均有较快发展。

(六)休闲度假娱乐模式

利用地区特色及区位优势,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体育健身、休闲度假于一体,游客在农村地区和生态田园内不仅可以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娱乐、品尝无公害绿色产品。该模式主要包括乡村俱乐部、休闲农庄2种类型。目前,吉林省主要以开发特色休闲农庄为主。

  1. 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

一、搭建信息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现有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建设吉林省休闲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和市、州、县网站或网页,提供休闲农业政策法规、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状况、休闲农业企业(园区)介绍、特色农家餐饮推荐、精品休闲线路推介、民俗民居及农耕文化展示、农特旅游商品展示、信息查询和电子商务等功能,为旅游、营销、投资、管理提供及时便捷服务,实现休闲农业信息“一网通”。

二、组建行业服务平台

组建吉林省休闲农业协会和休闲农业经济研究学会,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开展标准拟定和实施,组织会员单位进行经验交流、人才培训、参观考察,技术推广和营销宣传,反映会员诉求,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实现行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服务。

三、建立对接服务平台

组织休闲农业企业,与全省各地旅行社进行对接,签订合作协议,提供优质休闲产品、特色餐饮和住宿等服务,吸引旅游客源。组织不同地区特别是邻近地区开展合作,相互推荐对方的休闲农业企业和产品,相互组织客源。

四、建立服务培训平台

建设吉林省休闲农业服务培训基地,吸收国内外休闲农业专家、高等院校老师作为培训讲师,围绕农学、林学、园林、动物、畜牧、园艺、文化、旅游、规划等与休闲农业相关的学科,讲授相关专业,培训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同时以培训中心为依托,在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农业企业建设休闲农业培训基地,对本企业及周边地区从事休闲农业的各类人员进行培训。

第六节  创新乡村旅游营销系统

一、政府牵头,推动宣传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支持从事休闲农业企业和组织加强同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加大对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宣传和营销力度,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会,编印休闲农业典型事例小册子等多种渠道宣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定期信息发布制度,公开发布休闲农业资源信息,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引导理性经营、理性消费,促进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企业参与,共谋发展

休闲农业产品的营销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企业的责任,只有企业积极的参与到休闲农业产品的营销阵营当中,才能更好的挖掘产品优势、扩大产品影响、宣传产品品牌。企业参与营销是手段,可以通过与政府共同制定营销策略,发布宣传广告,投入足够的资金等。

三、媒体开展宣传

加强休闲农业的市场宣传,强化城市居民的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意识,是休闲农业市场开拓的重要内容。一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广泛宣传,介绍休闲农业的概念、意义、特点及有关知识,让城市居民了解发展休闲农业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使城市居民建立起消费休闲农业的理念。二要各级相关部门结合休闲农业产品的开发,帮助设计和提升产品形象,打造休闲农业品牌,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品牌效应吸引更多消费者。三要广泛开展休闲农业产品促销会、展示会、说明会等,提升休闲农业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与旅游业结盟,靠旅行社推动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产业,其发展需要借助旅游业的营销载体——旅行社来推动。主要做法:休闲农业管理部门或休闲农业经营管理者积极与旅行社衔接,打造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重点突出农民风俗、农业观光和农村风情的宣传推广,逐步提升我市农业生态旅游的知名度,扩大休闲农业旅游市场,吸引更多游客。同时,休闲农业经营者需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旅行社参与休闲农业项目推介的奖励政策,以提高旅行社宣传推广的积极性。

五、“互联网+休闲农业”时代下的新媒体营销

在互联网平台下,休闲农业不但要实现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而且要实现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互动,通过消费者诉求,重构休闲农业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2015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互联网+”,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吉林省休闲农业应顺应产业发展形势,从市场角度,应在链接、互动、重构三个维度下予以推动,实现互联网的跨界融合,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促进提档升级。“链接”助拓展宣传渠道,方便消费者获取产品。互联网的本质是提供丰富的链接,通过链接将人与信息、人与人、信息与信息之间联系起来,促进信息在不同人群之间的传播。而休闲农业恰恰缺少链接,目前消费者获取休闲农业产品渠道较为单一,大多仍停留在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上,特别是消费者仅对部分大型的、发展较成熟的产品有所了解,而对小型的、有特色的产品知之甚少。因此,休闲农业亟须通过链接,搭建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打造有影响力的宣传推介平台。

 “十三五”期间,争取与百度、搜狐、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合作,将吉林省省内的民俗村、休闲园区、民俗户在百度地图上进行标注,消费者可通过百度地图方便快捷地找到产品信息。“重构”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加产品附加值。在互联网时代下,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研发已成为主流方式,消费者的认可度直接决定了产品价值的变现。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要求的明确,产品的定位更加精确,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爱好、使用习惯等方面打造出很多个性化、多样化产品。休闲农业产品恰好符合“个性化、多样化”趋势,由于每个经营主体接待人数有限,依托的自然资源不同,所经营的不是大型旅游景点的“小品种、大批量”产品,而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品种、小批量”产品,比如延边金达莱村,实现民俗旅游接待户“一户一品”,突出了各户餐饮主题与风格。但是这些特色如何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就需要经营者能够了解消费者的诉求,依托诉求创造更高的产品价值。

第七节 加强乡村旅游教育培训


休闲农业涵盖农业、园林、生态环境、旅游、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强化休闲农业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十三五”期间,在原有农民素质提高工程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培训工程、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工程、休闲农业创业培训工程等三大工程。

一、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培训工程

参加全国性休闲农业发展论坛和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培训班,组织和引导休闲农业示范企业经营者交流合作。组织与专业单位合作,针对休闲农业园区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规范管理进行培训。实施观光农业管理培训和观光农业营销培训,观光旅游区餐饮、娱乐、乡村旅舍培训,村寨民风、民俗、民族文化传承培训,乡村特色产业种植能手体验游培训,环境卫生培训等培训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培训,引导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和各级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创新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注重打造休闲农业的特色服务品牌,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求。

二、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工程

在各区县建设休闲农业培训基地,开办培训班,举办讲座,并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休闲农业讲解员、乡村旅游导游员、农家乐接待服务人员等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鼓励休闲农业企业与旅游院校、职业院校联合,以委托培养的方式加强休闲农业专门人才培养工作;对有条件的农业和旅游机构,可以开设休闲农业相关培训课程,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三、休闲农业创业培训工程

对具备条件,有意涉足休闲农业的农户和经营者,尤其是对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农村“能人”以及回乡创业的农民工进行创业辅导和培训,强化职业技能,鼓励更多的创业者通过兴办“农家乐”、“渔家乐”增加收入,促进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四、完善培训机制

 “十三五”期间,逐步完善吉林省休闲农业培训机制。建设吉林省休闲农业培训基地,培训基地可以采取“培训学校+农户”、“政府+农户”、“研究机构+农户”、“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等方式进行,通过完善的培训体系的建立,为吉林省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休闲农业管理、研究与服务人才。


第八节  保护原生态乡村环境

一、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环境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和前提,本着前瞻性的原则,当前吉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合理划分农业生态区

根据相似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相似生态类型和生态功能,相似农业经济发展方向和生态措施的“三相似”原则,将吉林省分为三个农业生态环境区域:东部长白山腹地森林植被水源涵养生态环境保护区,包括白山、通化、延边地区;中部松辽平原腹地经济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区,包括吉林省中部的长春、吉林、四平、辽源地区;西部嫩江平原果农牧林生态农业建设区,包括吉林省西部的白城和松原地区。

(二)明确各区域保护重点

东部长白山腹地森林植被水源涵养生态环境保护区: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地区应重点进行保护和治理,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进行水土保持和泥石流的治理。

中部松辽平原腹地经济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区:重点保护伊通河、辽河等主要河流流域及库区周围生态环境,加强林业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合理利用水资源,建设商品粮基地,形成农、牧并举的多种经营方式。

西部嫩江平原果农牧林生态农业建设区:利用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多样的土地类型开展多种经营,建立果农牧林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区。对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要重点植树、修建果园,并采取蓄排工程进行治理,25度以上的坡耕地要退耕还果还林。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三)实现农业经济生态化

积极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推广多样化生态农业,走生态致富之路。引导群众发展生态经济,开发、生产经济效益高、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无公害农产品和食品,通过生态农业综合技术的运用,向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农产品,确保食品完全。

积极探索防治化肥、农药、农膜污染的有效途径,促进农用化学品的合理使用。严禁生产使用剧毒农药,严格遵守《国家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要求,科学使用低毒化学农药。限制化肥的使用范围和用量,鼓励使用生物农药、农家肥、沼肥和其他有机复合肥。要大力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实施生物防治技术,减小农用化学品对环境的污染。加强废弃农膜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控制面源污染。

二、乡村文化保护

在进行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开发与保护并行,缺一不可。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来自乡村,依托乡村。乡村文化是乡村共同体内的一个“精神家园”。从历史发展的过程论角度来看,中国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首,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就是因为吉林省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出辉煌的农业文明。乡村文化在吉林省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基础作用。吉林省的乡村文化从这些精神原点出发,逐渐形成两大形式:包括空间格局、建筑风格、器物装饰、服饰装扮等在内的乡村物质文化,和包括宗教信仰、宗祠祭祀、民间活动、习俗风俗等等在内的乡村精神文化。从文化的社会功能角度来看,广大乡村地区是吉林省优秀文化的主要来源。许多在城市里已经消失的优秀文化,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农村,还完整地得以保留。其中,既有古村落、古建筑等有形的财富,更包括附着于其上沉甸甸的无形资产,它们是吉林省历史源远流长的生动体现,是吉林省文明辉煌成就的展示。

乡村承载着独特的地方文化,有的村庄是地方戏的发源地,有的村庄还有自己的文化产品,如泥塑、剪纸、根雕、石雕等。经过千百年沉淀,我们留下了许多乡村文化和古村落风貌,尊重传承性,保护多样性,是保持吉林省文化丰富多彩、繁荣饱满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

[4]

[5]

  1.   “十三五”休闲农业的保障措施


 “十三五”时期是吉林省发展休闲农业的黄金机遇期,是将休闲农业打造成为吉林省农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居民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时期,全面推进加快休闲农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在新的形势下,吉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一是吉林省各级领导非常重视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方面的支持,二是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通过对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创新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吉林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将吉林省休闲农业打造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服务良好,发展规范的新的发展格局。


  1. 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休闲农业项目的区域位置以及内容选择,都要事先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以发展生产为主要目的,不能破坏田园风光、污染环境,避免盲目发展、无序发展,要坚持与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相衔接,真正做到合理选点,科学布局,进一步加强对休闲农业项目的规划和引导。

一、休闲农业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一)地域性原则

休闲农业的规划,是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休闲活动进行规划,由于资源、市场、发展目标的差异,休闲农业的规划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休闲农业的开发依赖于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是高度依赖于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所以,休闲农业的规划首先要遵循地域性的原则。

(二)市场需求原则

休闲农业的规划必须密切关注休闲市场的需求变化,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地域差异,在不同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人文条件的不同,人们对休闲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从休闲农业目标市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历史条件、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入手,分析其需求特征,才能使休闲农业的发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

(三)环境保护原则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依托,没有环境就没有人类的生存,更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休闲农业的发展_。所以,休闲农业的规划要应该建立在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一定要兼顾资源性与利益性,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积极采取各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使休闲农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二、加强部门统筹协调

休闲农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是城郊农村具有的自然环境、农业资源和人文内涵。农业生产受季节性和区域性等自然条件限制明显,休闲农业具有农业属性,必须因地制宜,要依据当地农业生产的具体地形、地势、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结合当地的农耕文化,风俗习惯,合理规划休闲农业项目,并先期进行市场定位和目标市场的选择,结合所处的区位条件、交通运输条件、通讯条件等做到从实际出发来合理布局。

休闲农业在吉林省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涉及项目的经营者多是个户,受自身条件和能力的限制,缺乏宏观层面的科学规划,也欠缺在基础设施、自然资源、区域位置、市场需求等方面整体性评估。个户更重视效用性,模仿很多,创新较少,很难做到前期规划,项目大多粗糙简单,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也难以保证。所以,发展休闲农业,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整体规划布局,更要突出特色,体现民风民俗。在开发休闲农业项目时,还要结合当地条件,做好统筹规划,从政府、管理部门着手,引导休闲农业科学发展,真正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加强对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建立由农办、规划、国土、旅游、文化等部门组成的全省乡村旅游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设立发展引导基金;成立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协会等民间性行业组织,配合政府部门负责资源整合、资讯传递、产业辅导、行销推广、环境保护等工作。各县市也要相应成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机构和协会,安排专人专门负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工作。

第二节 立足本地资源,打造地方特色


休闲农业的开发应该扬长避短,充分表现和突出本地的特色,要充分利用本地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使游客每到一处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享受。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越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越强。休闲农业的特色包括景区特色、产品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等,要立足本地资源,选准突破口,把创意理念、创意农业、创意产品运用到各个环节,打造出地方独有的特色,要让休闲内容活起来,让观光游客动起来,让产品开发亮起来,形成特色鲜明、内容独特、富有创意、形式多样的格局。

一、完善休闲农业产品谱系,丰富产品类型

满足市场需求是经营成功的关键,以休闲娱乐著称的成都市居民对休闲农业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多元化,只有多元化的产品才能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第一,借鉴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特色资源,进行产品、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推陈出新,走创新性的产品开发路线,休闲农业观光活动与科技活动、文化活动相融合,在基本的花舟观光、果园观光、农业观光的基础上,在产品组合中增加传授知识的教育内容使游人通过旅游获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了解农耕文化,增加休闲农业产品文化味。

第二,调整产品开发理念,在原有经营主题的基础上引进适当的新经营主题,并逐步实现新经营主题与原经营主题的相互融合,从而实现产品开发的多样化。休闲体验产品应是对传统观光休闲农业的突破。主体活动分为视觉审美和身心放松的体验审美,以视觉审美为主的观光性旅游产生的动机是旅游客体即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应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而为一地集观光、娱乐、健身、科普等为一体,以身心放松的体验审美休闲活动为主要形式。

传统农事体验活动。体验项目的设计应该相应地体现体验活动的场景与意境,如针对“当一回地道农民,从事农事劳作”这一主题,不仅在提供场地方面有意境,而且在为游客准备的衣服、工具以及比赛时的各种道具真正让游客感受到“土的掉渣”的乡村意境。展示了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物候状况、农具类型特点、生活习俗等内容、开展农具操作演示、简单农具制作工艺制作等农业生产体验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到花卉苗木的整个种植过程中,从最初的下种子,到中间的施肥、管理、修剪,以及最后成果的收获,都由消费者自行参与,由当地农户对其进行指导,提升产品项目的参与性和趣味性,由单经营主题变成双经营主题甚至多经营主题,促使农科村从“农家园林型”向“农家园林体验型”转变。

民俗节庆体验活动。休闲农业旅游景区要在体验环境营造的基础上策划相关娱乐项目,打造一系列参与性较高的体验活动,可通过策划特定主题的事件或活动来激发旅游市场。在举办休闲农业旅游节庆活动时,要尽力挖掘本地区各种特色文化的内涵,发现新东西,开发体现当地文化的新项目在项目设计中要注意结合不同的客源市场,设计不同的体验主题,并不断强化细节,突出个性。如可以针对儿童市场开设以“家庭亲子教育”为主题的体验项目,可以针对青少年市场开设以“乡村拓展体验”为主题的体验项目,可以针对成人市场开设以“童年记忆”为主题的体验项目。

二、打造休闲农业地方品牌

休闲农业的地方品牌是一种公共品牌,可以被当地的休闲农业企业所共享。当地政府和休闲农业主管部门应该对地方品牌的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管理,要建立地方品牌的准入制度和考核体系,规范地方品牌的使用,为地方品牌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通过休闲农业地方品牌的打造,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合理布局,全面规划,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可以使当地一些零散的小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分享地方品牌带来的经济增益。

三、塑造休闲农业企业品牌

有些企业在开发休闲农业产品的时候,品牌化意识淡薄,致使开发出来的产品缺乏凝聚力,没有竞争优势。政府和休闲农业主管部门应鼓励休闲农业企业创建自己的企业品牌,在此基础上,努力打造一批知名度高,竞争优势显著的休闲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可以延长休闲农业的产业链,带动当地其他产业融入到德闲农业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中来,从而形成以休闲农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四、加大品牌营销宣传力度

休闲农业品牌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对休闲农业品牌的营销宣传是促进休闲农业品牌发展的重要手段。

继续增加农业休闲旅游推广的投入,以“政府机构塑造形象、行业部门拓展渠道、旅游企业推广产品”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实施“区域联动,行业联合,企业联手”为主的大型休闲农业旅游联合促销计划的基础上,把提高吉林省休闲农业的营销水平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整合社会的各种资源做好休闲农业的营销。要注重营销的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信息技术的推广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营销中的应用,实现吉林省休闲农业旅游形象和市场营销的新突破。

休闲农业旅游推广新项目的实施:一是客源地建设工程,在主要来源城市设立吉林省旅游信息中心,二是旅游广告投放工程,主要是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有影响力的媒体,使旅游广告作为宣传媒体,并积极利用城际公共交通与户外广告宣传吉林省休闲农业,三是城市客源互送工程,和主要旅游目的地城市通过互动合作进行休闲农业旅游的促销活动。对于休闲农业品牌的营销宣传,一方面,可以借助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相关的节事活动,进行节事营销。通过加大品牌的营销宣传力度,可以提升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休闲农业品牌的市场知名度。

五、传承民俗民风,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

休闲农业的发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吉林省的休闲农业长期停留在吃吃饭、打打牌、钓钓鱼的低层次阶段,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休闲农业产品的异质性不强,普遍存在功能单一、层次较低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深入挖掘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按照“生态打基础,文化促提升,雅文化显品味,俗文化开辟市场”的思路,加强对吉林省休闲农业的打造。吉林省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和名人文化,将这些文化融入到休闲农业的发中去,可以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形成具有我省独有特色的休闲农业,提高休闲农业的市场吸引力。通过对我省民俗民风、历史文化的挖掘,推出多功能、多层次的休闲农业产品,可以极大的增强休闲农业的异质性,使休闲农业的产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令人流连忘返。

第三节 加大政府支持拓宽销售渠道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尚属起步阶段,应当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强化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积极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建议省政府出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办法,鼓励有条件、有资源的农业企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精致农业。二是着力提高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对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视程度,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列入农业产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镇村改造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等要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倾斜。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休闲农业中恰当的角色定位是休闲农业成功的关键,而就目前和未来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状况来看,应肯定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促进成都市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第一,统筹规划,合理引导,科学开发。政府作为主导者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休闲农业未来的发展,将休闲农业发展纳入到区域旅游开发总体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当中,充分利用成都市各项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按照统筹安排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开发。第二,政策倾斜,加大投入。一方面,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休闲农业景区的水利、电力、卫生、应急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制定相关的财政优惠和扶持政策,采取减税、补贴、专项资金等方式,为休闲农业经营注入活力。第三,搭建融资平台。利用政府职能,建立多渠道的融资平台,授农户以“渔”,鼓励农户主动积极解决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重点鼓励和扶植一批具有较强经营能力的农户,盘活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的人力和财力,带动整个景区发展。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有关休闲农业发展的各项指导政策,以及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使吉林省省休闲农业活动规范化进行;定期召开休闲农业发展专项会议,随时了解休闲农业发展态势,及时对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同时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扶持休闲农业发展。例如可每年安排一部分的资金,作为吉林省省休闲农业开发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广开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形成政府为主导,社会投资参与的多元化的投资局面,按照投资分红,“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鼓励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全面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此外,政府可选择将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的部分会议在吉林省的休闲农业点召开,定期对休闲农业点进行评选,从众多参与的休闲农业点中挑选出优秀的,鼓励激发休闲农业开发的积极性、扩大宣传同时亦是对吉林省休闲农业发展的一种变相的资金投入。

创新土地利用政策。土地使用,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首要条件。在用地上建设硬性设施占地比率,要借鉴台湾的经验,不同类型区别对待,适当放大比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土地使用用途可借鉴台湾的做法,作出在不改变土地用途规定的前提下,租赁、承包期可适当放宽到40年以上。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使土地向种田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实现家庭小规模经营和大市场有效对接,提高农业的整体品质和竞争力。

强化规划标准引导。一是统筹规划,原则上按照“一方一品”突出各地休闲农业发展主题,避免品牌定位趋同化,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力求与周围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二是制订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评定标准和高星级农家乐评定管理制度,以创建评定为抓手,公布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及高星级农家乐等。三是巩固和发展现有创建成果,鼓励和引导企业设计个性化的游憩活动,推广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活理念,针对消费市场的新特点,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绿色化、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二、推动联合协作

整合农民自发的小作坊式生产方式,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有活力、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推进休闲农业企业与农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合作或联营,休闲农业企业利用龙头企业的厂房、设备、技术、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自己的特色旅游商品;龙头企业将自己的名优农特产品委托给休闲农业企业,作为旅游商品出售。休闲农业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要积极推动上中下游企业之间、不同特色的休闲农业企业之间开展合作。通过联合或协作,推动产业化发展。

三、开发旅游商品。

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鼓励和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和野生资源进行精细化加工和深加工。土特产品包括五谷杂粮、特色蔬菜、绿色果茶、水产畜禽、鞋帽编织等,要突出“乡土风味、地方特色、天然绿色”等特点。休闲食品和美容保健品要打造具有绿色生态、营养健康、易于存储与携带的深加工农副产品。纪念型商品要充分利用竹木藤草石土布等本土材料,依靠传承和发展民间工艺、手艺、绝活儿等,利用创意思维和现代工艺技术进行加工制作。要注重包装设计和生产,富有“土”味、“农”味和科技含量、创意特色,并与产品有机结合。让农特产品变为精深加工品,让一般商品变成旅游商品,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拓宽销售渠道

休闲农业企业或园区要建设购物商店或购物区,销售自己生产和加工的旅游商品、以及周边农户的产品。同时,要与乡村集市、景区商店、超市等合作销售;通过与商品批发商、旅行社合作扩宽渠道,增加市场占有率;还可以在城市商业区、旅游景区附近开设特色休闲农业旅游商品专卖店,积极开发会展销售渠道。使休闲农业经营收入从目前主要依靠农家餐饮和门票,转变到依靠农家餐饮、门票和农特产品销售并重上来,让休闲农业淡季不淡,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多渠道融资,建立多元的投资和经营机制

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在继续发挥财政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的同时,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休闲农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和多元化的经营体制。

二、加强休闲农业公共设施和餐饮住宿设施的建设

要解决好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休闲农业旅游专线,为城市居民出游提供方便。休闲农业的发展要与乡村改造、建设规划相结合,搞好农村居民点道路规划,为游客休闲游览提供快捷的旅游通道。

在住宿方面,特色休闲农业住宿产品应是以当地家庭为依托,以当地居民为经营管理者,以当地特色为支撑点,以让游客参与体验为主要形式。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安全规范和可进入性强的农事体验、回归自然的生态环境,也为游客提供整洁卫生,安全舒适,兼具野外露营型、家庭旅游型、专业接待型的食宿环境和娱乐、休闲的夜生活场所。

在餐饮方面,在保证饮食安全可靠的基础,完善消毒卫生等设施设备保证的前提下,菜品上推出地方特色口味菜品。


第五节 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休闲农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休闲农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涵盖的学科知识非常广泛,需要有高科技的人才对其进行技术指导、科技支撑和经营理念的引导,所以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投入尤为重要。

休闲农业若想健康发展,其经营主体及其相关从业人员需具备较高的素质、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必须加强对休闲农业主体、从业人员以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专题座谈会、研讨会、外出考察等,对村民进行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规范化、科学化经营。此外,还可聘请专业管理人团队,进行一段时间的现场指导。

一、培训基地的建设

可以依托高校、农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建立休闲农业培训基地,定期培训经营户和服务人员。首先,要注重培训基地师资力量的建设,要选配业务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专业人员从事培训工作;其次,要加强基地实验实习条件的建设,要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员看得见、听得清、学得会;最后,还要加强休闲农业理论知识方面的研究,增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二、统一培训,加强指导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对于农民来说己经习惯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于经营休闲农业项目还需要补充一些必要的农业知识,提升经营能力,因此开展农户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休闲农业产业的服务质量,强化规范和标准。

具体来说,第一,要进行文化知识和当地民俗知识的培训。游客前往民俗旅游,就是希望能够亲身体验乡村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和习俗,体验农村生活,与农户、经营者会直接交流了解风土民情,所以普及民俗知识和文化知识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农民进行统一培训,既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素质,有利于政府集中引导,发掘当地特点,有助于保持地方特色,保护乡村风俗习惯的传承,并促进文化的传播,提升休闲农业整体服务水平。第二,加强服务技能培训。休闲农业是依靠特色来吸引人的,但是也需要行业整体标准来进行服务的保障,因此要加强产业服务技能培训,诸如烹饪技能,讲解技能等,要建立规范化的服务体系和标准,保证服务水平和质量,从而实现特色化的服务。

休闲农业具有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强大能力,当地农民对于农业、农村和乡情都十分熟悉,让他们成为休闲农业的一份子,既服务于休闲农业产业和游客,又能够不离开土地,不离乡背井,与此同时还能够增加自身收入、服务家乡,整体上来说是有利有益的。只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和引导,加之其自身丰富的农作经验,完全可以做好休闲农业的接待、解说、服务游客的工作。

三、提高休闲农业旅游服务水平

一方面,引导社区居民、休闲农业者组建休闲农业管理协会等非政府组织机构,从休闲农业服务项目设置、服务价格、接待礼仪、品牌塑造、利益分配、对外营销等方面规范旅游经营秩序和管理秩序。其次,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对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经营理念、安全及卫生知识、文明礼仪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系统培训。最后,鼓励社区参与,农村社区居民是农业文明和乡村文化的承载主体,也是休闲农业产品的生产者,因此利用休闲农业发展的淡旺季,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进行培训,如民风民俗的传承培训、旅游服务技能、厨艺技能、手工产品制作技艺等。